目前“得機制者得天下”已成為全球企業競爭的法則,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王建翔在“聚成引進戰略投資新聞發布會暨中小企業科學發展研討會”上透露——目前我國注冊的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左右,平均壽命僅2.9歲,幸存的企業也普遍缺乏“機制”意識,尤其機制化人才隊伍奇缺,難以做大做強。
一、實際案例:
當初一幫兄弟跟企業家(南方及香港稱為“老板”)從小作坊起家,目前產品、服務在國內市場頗有名氣,還準備進軍海外市場。但問題出現了:
1、沒有規范的制度,當初言傳身教的模式已經落后,效率低下。訂單非常緊急,停產整頓還是維持原狀?
2、管理層水平落后,沒有與老板共同進步,讓位還是走人?
3、關系復雜,執行力差,如何開刀?
4、員工有創新能力,并帶來巨大長期收益,給獎金呢,還是給股份?
二、解決思路:
老板有很大的遠景與夢想,但心腸好,不忍心對當初的難兄難弟下刀子,這是很多私營企業逐步壯大后面臨的問題,如何解決呢?
這就需要:從“制度——機制”的飛躍。
三、機制與制度的區別:
機制是假設全公司人都是好人,增加好人,使全體員工都主動的挖掘自己的潛能,不想犯錯誤——全體員工潛力100%的發揮。
制度是假設全公司人都是壞人,被迫減少壞人,使全體員工都被動的工作,怕犯錯誤、不敢犯錯誤——全體員工潛力本能的發揮(約發揮20%)。
四、絕大部份中心企業迷信管理制度、大公司的管理系統,甚至有些企業照搬過來,結果背道而馳。往往忽略了“人心”是第一要素的重點。